针壳卡特虫

Carterina spiculotesta   Carter
   

  14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壳附着或游离,低螺旋,背面初成部分凸,后成部分摊展。腹面平坦或凹陷,脐部敞露而深陷。房室分明,早期较膨臌,半月形,排列较规则,4—5室组成一圈,无次隔板;后期房室迅速增宽,背面呈新月形,2—4室组成一圈;室腔具垂直于壳缘的不完整隔板,愈后成房室次隔板愈多;最后几个房室形状及排列不甚规则,次隔板近于完整。缝合线清楚,背面的较弯而凹下,腹面的呈辐射状,凹下。壳壁薄,无穿孔,由有机层胶结棒状或纺锤状钙质骨针而成,较大骨针间隙常由微小骨针填充;近壳缘骨针几与壳缘平行排列;垂直切面可见背面骨针由两层呈不同角度排列的骨针组成,内层骨针几与壳缘成直角,外层则几与壳缘平行;壳面平整。壳口位于房室腹面脐端,早期单一,后期摊展房室多个。

大小

测量(mm) DF-1489 壳径0.65 壳厚0.15 (中国西沙群岛珊瑚岛)

国外分布

东大洋洲,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,爪哇,日本,巴西,委内瑞拉,波斯湾,马绍尔群岛,墨西哥湾,美国佛罗里达州。

国内分布

分布中国西沙群岛,数量稀少;

分类讨论

有关本种的内、外形态超微结构及其分类位置已有不少专题研究,特别是Hansen和Gronlund(1977),以非常清晰的电镜图形表明了壳体内、外形态及其超微结构。本种的分类位置争论焦点在于骨针是否自行分泌的。它们的骨针切面图,揭示了骨针是由同心方解石层组成。这种同心结构似与Deutsch和Lipps(1976)所发现的骨针内包含有机物质是一致的,这对于证实骨针是自行分泌的结论很有说服力。Deutsch和Lipps(1976)的试验结果也是很有说服力的,他们通过整体标本盐酸脱钙处理方法,发现骨针被有有机物质,且骨针由有机物质胶结成壳;他们还发现在一些老大标本的壳口处有许多零散骨针,不仅为造壳备用而且形成巢状,可能是起到保护原生质的作用。

标本信息

我们所掌握的标本,个体较小,周缘无片状棱边,尚未发育到附着阶段。